booknotes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2020年02月29日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豆瓣)

  • 人类由于历史进化原因,无法时时刻刻保持专注,原始脑会自动
    捕捉周围事件的变化,就像iOS中的’RunLoop’,不断接受事件,但是
    我们需要提前设定好一定事件处理规则,合理分配注意力到最
    有价值的事情,提升完成事情的效率。
  • 遵循生理规律,适当走神,保持高效专注。人的意志是有限的,
    单纯依靠意志力,会让你感觉十分疲惫,精力殆尽,无法很好的完
    成工作。
  • 每天的关键时刻—-抉择点
  • 给自己一个喘气的机会,在低谷和困难时期需要学会调整,适当
    的调整非常必要,可以通过运动🏃,帮助大脑恢复精力。
  • 部署你的专有工作环境,提高效率。

评价

⭐️⭐️⭐️⭐️
提升了自己对精力分配的理解,以及人的生理客观规律,但对精力
这块具体的case还需要进一步的阐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2020年02月20日

由内而外地改变你认知思维,改变对问题世界的看法,

  1. 以终为始:以目标作为导向,倒推分析成功所需要素,然后争取所需资源,了解自己在做的意义。
  2. 要事第一: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优先做,学好取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3. 习惯构成我们每天的生活,看一个人把时间精力花在哪里,即可了解ta的,积极人关注影响圈,扩大影响;消极被动总停留在关注圈,不好奇,视野容易狭隘。
  4. 积极主动:我要试试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5. 双赢思维:对待朋友,需要互惠互利,友谊才能长久,企业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做一个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成一个合作的舞台,而非角斗场。拒绝二分法看事情(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人人都有立足之地。
  6. 抱有学习的心态:不一致的意见下,如果对方水平比我高,那很可能ta有我不知道的视角和奥妙,如果都一致,认知视角难以得到提高。
  •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 付诸行动
    •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 付诸行动
  • 第二部分  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 付诸行动
    • 第四章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 付诸行动
    • 第五章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 付诸行动
  • 第三部分  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本质
      • 付诸行动224
    • 第七章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 付诸行动
    • 第八章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 付诸行动
    • 第九章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 付诸行动
  • 第四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
    • 第十章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的原则
      • 付诸行动
    •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 付诸行动
  • 后 记 对史蒂芬柯维博士的最后一次访问
  • 附 录
    • 附录一 第四代的时间管理——高效能人士的一天
    • 附录二 答读者问
    • 附录三 你是哪种类型的人——生活中心面面观
    • 附录四 处理挑战/机遇问题的索引

《深度思维》

2019年08月14日

精英的最大共通点,并非优异的才能,而是深刻的底层思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决定个体强大的关键因素在不断变化,原始时代是体力,后来是知识,现在则逐渐转化为思维能力。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掌握的思维工具。所掌握思维工具的数量多少、层次高低以及效用如何,决定了你是否能成为人生赢家。

  1. 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
  2. 能够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
  3. 能够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
  4. 能够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所处的生态的特性、事物的长期趋势等。
    思维技术决定未来生存生活质量!

深度思维 (豆瓣)

  1. 高手都有流程思维
  • 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由多个流程、步骤组成,把每一个流程、步骤都进行优化,做到最好,就叫全流程优化。
  • 流程思维因为其具有复利属性,能让你拿到一副好牌却最终难以善终,也能让你在平凡中创造奇迹。
  • 流程思维说到底就是要走好每一步,让自己的生活永远处于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 比如想要减肥,就要每天都坚持健康饮食、坚持锻炼身体,坚持早睡早起,这每一步都要认真践行。
  • 若是三天晒网两天捕鱼,缺乏流程化的思维,则减肥大业是万万不会成功的。

《晨间日记的奇迹》

豆瓣链接: 晨间日记的奇迹 (豆瓣)

2019年02月17日

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意义点不是记述日记本身,而是通过晨间日记的形式,让日记赋予了新的使命,简言之,晨间日记让是写日记这事更有了时间管理的作用,晨间日记就是传统日记与GTD的结合版本,起到了整理思绪,把昨天和今天有机的联系起来,让人能随时检视自己,加强时间管理的作用。

总结一下晨间日记一书的主要观点:

  1. 当天写日记,容易被感性所支配,情绪化是很难避免的;
  2. 第二天早上写日记,经过了一晚,大多可以理性的思考,站在客观的角度来总结昨天发生的事情;
  3. 一天之计在于晨,坚持写晨间日记能帮助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培养积极的心态;
  4. 早上写晨间日记的时候可以记述一下自己当天所要做的事,做个规划,让所有的待办事项能井井有条;
  5. 作者首倡了一种写晨间日记的九宫格形式,简单易懂,而且也方便翻阅,让日记也能容易做到同比. 环比的对比;
  6. 作者叙述了很多传统写日记和用晨间日记后心态上的对比,听着蛮有道理,积极的心态谁都需要。

书摘心得

记录发生的事件内容,和当下自己的感受,对日记来说,如同车子的双轮一般,缺一不可。成功者懂得抓住突然出现的机会,以旁观者的立场来看,也许会觉得成功的人运气真好,事实上,这是因为成功者经常把自己的梦想放在心上,懂得适时地抓住每一个机会不让良机逃走。

  • 人成功的四大要素:IQ(智商)/EQ(情商-情绪智慧)/NQ(群商-社交)/DQ(梦商-梦想)
  • 早起不赖床的方法:音乐、香味、光线(阳光)、淋浴
  • 什么时候起床最适合:日出时

利用早上的闲暇时间,跟自己对话,可以重新检视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也可以重新再检视大局。虽然大家都觉得和别人的沟通能力很重要,但是和自己沟通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人们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而庸庸碌碌,在以为打造了良好的生活品质同时,却也失去了生活。——罗马哲学家赛尼加(Lucius Annaeus Seneca)

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一位成功者是不写日记的吧!没有写日记习惯的成功者,就好像一位没有携带航海图,而绕行世界一周的人。

写日记的五大优点如下:

  1. 提升写作能力
  2. 谈话题材源源不断
  3. 提高贵人运
  4. 发现自我肉体与精神的状况及模式
  5. 在自己身上挖宝,彻底改变人生

晨间日记.里面,不需要任何的场面话和虚荣心,哪怕是一点点的自尊心,除了.真心话.之外 ,其他都是多余的

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而且,我的成功习惯可以帮助我实现梦想。所以,我不想把我伟大的精力花费在无谓的琐事上。我没有时间对小事犹豫。我想把自己全身上下的宝贵能量,用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上

晨间日记的镇静功效、健康功效和记录功效

早睡是为了身体,早起是为了我们的内心

给自己一个日记的仪式:天气、温度、湿度

语言的力量远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大。尤其是.名词.,具有影响我们潜意识的作用。

某会计师的晨间日记范本:愿望/人.TEL/锻炼身体/创意/日子/快乐的事情/情报/工作/今天的惊喜

据深层心理学家荣格研究曼陀罗之后指出,在潜意识的更深层处,还存在着一种叫做.宇宙意识.的意识,所有的人皆是被这个.宇宙意识.所牵连在一起的。就如同浮在大海上的几座小岛,彼此之间看起来好像离得很远,其实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这些小岛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

变成习惯,总会遇到三个.考验期.。分别是.三天.、.三月.、.三年. 这三大考验期。

早上不要花费超过三分钟以上的时间来写日记

形成习惯的要决: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仪式(背景音乐)

成功完成大事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地实现每一件小事。——日本的棒球选手铃木一郎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七成左右的事情,都是一些生活琐事。我们究竟可以将这些小小的琐事,变成多少.乐趣.呢?人生的成功与实现梦想,其关键就在于这里。

DQ(Dream Quotient),我把它取名叫做.梦想指数.。自己的梦想指数过低的话,只能过每天被眼前事物追着跑的生活。一天结束,当自己会意过来时,竟然发现自己一整天所过的生活,竟然只是回电子邮件和整理文件而已。


《做事的常识》

豆瓣链接: 做事的常识 (豆瓣)

为什么会做事的人能复制成功,一般人却常重蹈覆辙?

关键就是:习惯。

  • 会做事的人习惯开始,大多数人只会想“等我准备好”

  • 会做事的人习惯坚持,大多数人说“我看算了”

  • 会做事的人习惯重复,大多数人心想“又要做一次”

这三个好习惯,你都有吗?

做事的常识,是这样炼出来的:

★ 把大目标,拆解成容易执行的小计划

★ 动手前,先画出工作概念图

★ 学会甘特图,进度不糊涂

★ 养成好习惯,胜过只想试试看

★ 难度越高的工作,越要超 前进度

★ 失败几次无所谓,珍惜每一次重来的机会

★ 不因相同的理由失败第二次,就算进步

★ 只要跑到最后,再狼狈都很帅

还可以这三个步骤以当成检测点,找出事情失败的原因。

第一阶段 开始

1、计划分解

时间管理最常用的技巧之一,把一个大目标细分成一连串的小目标,最好落实到可以立刻开始的具体行动,最好每一项行动都写上截止日期。

2、在动手前做好准备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立刻制定成一个详细的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提前思考和策划。书中建议用笔在纸上涂鸦,我的习惯是在纸上用思维导图或A4工作法,想到什么先写下来,尽可能多写一些内容,过上一、二天在重新整理、分类和补充,用思维导图来清晰思路效果很好

3、降低难度,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想要培养阅读习惯的人,因为工作太忙,太累,经常在看书或书还没拿出来就睡着了,然后他把目标改为只要把书打开就好,因为把书打开很容易做到,既然打开书就多读几页,然后慢慢的就培养成阅读的习惯。

就象前几天有读者留言,参加100天早起,然后早上5点多起床打个卡,再睡一会,快到7点左右再起床。这样的话把以前在7点之后的起床时间提高到7点,估计再过段时间身体的生物钟会慢慢调整过来,然后再一点点早起。

我在跑步的初期也用过类似的技巧,刚开始的目标是,每天早上换上跑鞋,下一步是拉伸5分钟,再然后是慢跑10分钟。

当你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的时候,从简单容易的小事开始很容易坚持下来。

4、设计自己的工作仪式

以前在文章: 使用清晨仪式来恢复注意力 中提过类似的建议,精力管理这本书中也谈了很多仪式感的作用,一定要设计自己的工作仪式,不需要特别复杂,以实用为主。

还试过这一条:《拉伸:最好的运动》适合在办公室里做的5个动作

5、改变自己的负面想法

这一条以前提过很多次,扩展阅读一下:

如何停止无尽的负面想法?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为什么不适的情绪会耗尽我们的人生

在学习时怎样克服焦虑、压力、拖延等负面情绪

6、做好计划

尽可能把事情提高计划出来,可以用一些时间管理类的APP把下一周的事情都标记出来,试用去记录自己的时间花销,找出自己的时间黑洞。

第二阶段 坚持

1、坚持把小事做好

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完成梦想,就是要累积微不足道的小事。

不要用投机的心态做事,脚踏实地,把小事做好,才有更多的机会。

别为小事而抓狂

别为小事而抓狂-2

别为小事而抓狂 (3)

2、无法坚持的目标,就用习惯来完成

我一直在建议通过100天行动来培养习惯,把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方法,当你开始下定决定,死磕目标的时候,才能坚持下去。

坚持和好习惯会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1000块钱一条的习惯

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

用自控力抵制冲动

3、做事的时候拔掉网线

如果你做的事情不需要网络,最好直接断掉网络,远离诱惑。如果必须要上网,建议定个截止时间,写好步骤。

4、保持每天都要有进度

做一些长期事情时,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每天都有进度,别太着急立刻就把事情做好。

5、把困难的事情做出乐趣

对于开始比较枯燥的事情时,要换种角度,试着从中找到乐趣。

我以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通常会制作一个开甘特图或一个项目进度表,每一天都要标记当成完成事务,并做记录,在标记时很有成就感。

还可以记录一件事情的步骤和完成时间,看是否有办法去优化或缩短他。

阅读一本枯燥的专业书时,做笔记、思维导图来加深印象。

6、进度落后,先暂时跳过

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会,会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一定拖延或没用,就会产生连续反应,记得以前用SuperMemo记忆单词,复习几个月之后,如果忘记一、二天没完成当天的任务,第二天单词量就会加倍,几次之后就会彻底失败。

尽量别把落后的进度压垮,如果能跳过就先暂时跳过,然后找时间补上。

第三阶段 重复

1、失败的时候别立刻放弃

在100天行动中的建议有一条,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偶尔有一、二天没有完成,千万别放弃,只记录一下原因,继续下来。在可以控制的因素中,不要连续两次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没有完成,要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

2、想成功也要断舍离

时间不够的时候,要学会选择和放弃,学会拒绝,给自己列出一些不做事情的清单。

3、不完美并不是坏事

做事时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对于犯错时不必过于自责和批评自己。

总结

  • “不开始”是很多人做不成事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延症”。明明想做一件事,却迟迟不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天气不好,心情不佳,状态不对,合作的人没就为,动力不足……这些是最常用的理由。归根结底,是横着一根懒骨头。“动起来”,是成功做事的最起码的前提。就像谚语说的,你彩票中奖,怎么都要先买张彩票吧。

  • 开始之后,就是坚持。人的惰性是最难打败的一只恶魔,如果说“开始”尚且能凭着三分热度高歌猛进,那么“坚持”则完全凭借细水长流。最理想的状态是有一整段的时间集中做一件事,但很多人都实现不了。特别是对上班族来说,工作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想在八小时之外挤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情,那简直就是跟惰性对抗的一场恶战。“没时间啊!”大多数人都被这个借口击溃。

  • 如果说“没时间”是妨碍“坚持”的一大元凶。“没成就感”是第二个。我们可以把它跟小仓广提到的“重复”结合起来说。

  • 很多人害怕重复,那种无聊、琐碎、看不到光明前景的重复让人心灰意冷

  • 这时候,拼的就是耐力。看谁能熬。熬,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然后迎接六七十分的结局。熬得住,就成了。所以,都需要好心态。如果你真的热爱正在做的事情,就得耐得住重复,熬得住虚无。

  • 开始,坚持,重复。想成功做事就不得不记住这三件事


2019年02月19日

《重构》

重构 (豆瓣)

  • 作为开发者, 应当把重构作为开发的一部分,一边开发一边重构。

  • 在快速堆叠代码,实现基本需求功能的基础上,写好测试用例,保证功能不变,逐步重构。

  • 随机挑选一个目标:先给自己选择一个目标(譬如“去掉一堆不必要的子类”),然后朝着目标前进,每一步走得小而坚定

  • 没把握就停下来:当你无法证明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保证原有程序的逻辑和语义时,请你停下来思考:既有的重构是改善了还是毫无成果需要撤销。

  • 保证每次重构后的测试都能正常跑通


2019年02月19日

《代码整洁之道》

代码整洁之道 (豆瓣)

读书笔记:

第一章 整洁代码

1,整洁代码力求集中,每个函数、每个类和每个模块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
2,整洁代码简单直接,从不隐藏设计者的意图。
3,整洁代码应当有单元测试和验收测试。它使用有意义的命名,代码通过其字面表达含义。
4,消除重复代码,提高代码表达力。
5,时时保持代码整洁。

第二章 有意义的命名

1,使用体现本意的命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和修改代码。
2,编程本来就是一种社会活动。
3,尽力写出易于理解的代码

第三章 函数

1,一个函数应该只做一件事(高内聚),无副作用。
2,自顶向下阅读代码,如同是在阅读报刊文章。
3,长而具有描述性的函数名称,好过描述性的长注释。
4,少用输出参数。
5,拒绝boolean型标识参数。
例: CopyUtil.copyToDB(isWorkDB) –> CopyUtil.copyToWorkDB(), CopyUtil.copyToLiveDB()
6,使用异常代替返回错误码,错误处理代码就能从主路径代码中分离出来得到简化。
7,写代码很像是写文章。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然后再打磨:分解函数、修改名称、消除重复。
8,编程其实是一门语言设计艺术,大师级程序员把程序系统当做故事来讲。使用准确、清晰、富有表达力的代码来帮助你讲故事。

第四章 注释

1,别给糟糕的代码加注释—-重写吧。
2,把力气花在写清楚明白的代码上,直接保证无需编写注释。
3,好的注释:
法律信息
提供信息
解释意图
警示
TODO注释

第五章 格式

1,代码格式很重要。代码格式关乎沟通,而沟通是专业开发者的头等大事。
2,向报纸格式学习代码编写。.

第六章 对象和数据结构

  1. 对象把数据隐藏于抽象之后. 只提供操作数据的函数。
    数据结构暴露其数据. 没有提供有意义的函数。
  2. The Law of Demeter:模块不应去了解它所操作的对象内部细节。

第七章 错误处理

1, 使用异常而非返回错误码.
2, try-catch-finally, log出错信息.
3, 不要返回null. 不要传递null。
NULL Object模式, 例:Collections.emptyList();

第十章 类

  1. 自顶向下原则:让程序读起来就像是一篇报纸文章。
  2. method可以是protected. 以便于单元测试。
  3. SRP:类或模块应有且仅有一个加以修改的原因。类名应准确描述其职责。高内聚。
  4. 开放闭合原则OCP、依赖倒置原则DIP
  5. 变量名、方法名、类名都是给代码添加注释的一种手段。

第十二章 迭代前进

1, 紧耦合的代码难以编写单元测试。
2. 单元测试消除了对清理代码会破坏代码的恐惧。
3. 写出自己能理解的代码很容易. 软件项目的主要成本在于长期维护。
4. 代码应当清晰表达其作者的意图;测试代码可以通过实例起到文档作用。

第十四章 逐步改进

  1. 编程是一种技艺。要编写整洁代码. 必须先容忍脏代码. 然后清理!
  2. 写出好文章就是一个逐步改进的过程。

《每天早上只要30分鐘》

每天早上只要30分鐘 (豆瓣)

  1. 能够每天持续做理所当然的事情的人获胜。

  2. 只要每天埋头苦练基本练习,就可以成为专业领域的达人。

  3. 你与别人的差异仅在于“做”与“不做”而已。

  4. 感觉疲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

  5. 我个人认为早上的时间过得比较慢。早上的一小时足以与晚上的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匹敌。

  6. 如果你想学市场学,重点不在阅读几本市场学的书,而是要阅读10本或20本的相关书籍。当你阅读某个作者的书,认为这个人的书对我有帮助的话,就该将作者所写的书全部看过。7. 早上的时段如果能够从事长时间的学习是最理想的,不过我强烈建议先从30分钟开始。8. 一本好书值得你一读再读,甚至读到破烂为止。9.找到一个让自己非得早上学习不可的强烈理由动机。10. 为了维持学习的动机,你要告诉自己是为了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人而努力的。11. 一般的世俗现象是除非超过临界点,否则通常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12. 只要做法没有错,只要持续15个月以上,就一定会发生某种效应。

  1. 早上的时段如果能够从事长时间的学习是最理想的,不过我强烈建议先从30分钟开始。
  2. 一本好书值得你一读再读,甚至读到破烂为止。
  3. 找到一个让自己非得早上学习不可的强烈理由动机。
  4. 为了维持学习的动机,你要告诉自己是为了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人而努力的。
  5. 一般的世俗现象是除非超过临界点,否则通常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6. 只要做法没有错,只要持续15个月以上,就一定会发生某种效应。

  1. 如果我们不坚持下去,失败的几率却是百分之百。

  2. 早上无法早起的原因是因为晚上太晚就寝。

  3. 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你在别人睡觉时学习,在别人玩乐时学习,而且几乎是持续每一天进行,只要默默地孜孜不倦的努力就有可为。

  4. 想要提升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只要在该领域投入时间 、劳力、金钱就好了。

  5. 运气只会出现在准备好的人面前。在人生的过程当中想要掌握运势,就必须持续孜孜不倦的学习。

  6. 如果有时间拓展人脉,不如默默的勤加学习,效果会多一百倍,只要你有实力,对方自然就会找上门。

  7. 只有孜孜不倦的学习、努力的人实际去做自我暗示,才会有效果出现。

  8. 你现在需要的是实践,不是追加情报。如果有时间学习学习法的话,就实际去学习吧,学习的方法是要实际去学习之后才会了解的,你们这些笨蛋!


2019-10-23

暗时间

读《暗时间》

钱吃菜 2018-06-16 读书笔记, 阅读
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个人的天花板,而认知本身,也是存在天花板的。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呢?那就是要多读经典书籍,尤其是多读经典的心理学著作,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更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当我翻开第一章的时候,我就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了,并且为自己扼腕叹息,如果能够早点读到这本书的话,那么或许在个人心智模式的自己探索之旅中,会少走很多弯路。我倾佩作者的阅读量之广、思维能力之强,作者将八年博客的内容精选,著成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心理学的大门。

什么是暗时间?

对于时间,我们可能都会存在错觉,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其实不然。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投入时间」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投入的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作者也是一名程序员,他将人脑和计算机作了类似的对比:你的 CPU 是满载的,你投入的时间就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

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专注

专注就是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这个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避免多任务切换。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不仅如此,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间必须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热身」—— 需要一定时间来进入专注的工作或学习的状态,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

举个例子:你写代码写得正 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 bug,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 bug 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上面的例子在工作生活中是无法避免的,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所以需要抗干扰能力,

如何锻炼专注和抗干扰能力?在干扰的环境中看书。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设计你的进度条

进度条的设计
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

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 TODO 列表。时间管理中有一个 GTD 方法学,其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不要过早退出循环

我们都在 for 循环,区别在于你是什么情况下 break 的。有的人退出阈值高,这是能坚持的一类人,有的人退出阈值低,这类人很可能遇到一些障碍就退出了。
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选择的悖论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这个道理也许能对拖延症晚期的你有所帮助。

如何有效的记忆和学习

记忆机制

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实践方法

养成习惯
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老生长谈了):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因为新的知识学习从而对原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创造回忆的机会

第一条很少有人能坚持,所以有了这一条

经常与别人讨论
整理笔记——良好分类的信息更容易提取
书写——书写是更好的思考
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很多时候你也无法真正遍历每条人生路径看看会发生什么,你没有这样的时间资源,取而代之的是你只能通过别人的“替代经验”,自己的“虚拟经历”,来获得尽量多的信息

抽象和推广

因为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学习到“未来”的知识,结果就是每堵墙都要去自己撞一遍试试硬度。

我们对心理学存在的误解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弗洛伊德”,“抑郁症”、“读心术”这些字眼,总觉得关心心理学的都是一些心理阴暗或有问题的家伙,这是对现代心理学典型的误解。

不得不承认,普罗大众对心理学的印象就是如此。而稍微接触心理学领域的人谈及心理学,则肯定会谈及「弗洛伊德」,毕竟他的《梦的解析》影响太大了。真正的现代心理学是什么呢?它是跨学科研究人脑思维的特点以及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帮助你去了解你的大脑,帮助你去更好的利用你的大脑。

与我们的直觉相反,我们大脑的思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陷阱,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总是最优的,我们感觉正确的事情有很多是错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天经地义的行为也未必就是合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不用怀疑,这些都是正常的,毕竟我们的大脑从远古时代进化而来的,存在着一些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它们是为了能够在远古时代生存并繁衍而产生的,显然这些历史遗留的思维规律并不适应我们目前的现代社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由于资源的匮乏,时常挨饿,所以原始大脑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模块,时不时的提醒你囤积你目前不需要的能量。所以说减肥就变得异常困难。

上面所说的这个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它就是我们的「原始大脑」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同样拥有着一个「理性大脑」,它拥有着我们人类的高级认知模块,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它们是在相对较近的进化年代才出现的。「原始大脑」和「理性」大脑并不总是合作无间的。所以很多决策的场合中,我们脑海中总会有两个声音在互相博弈,让我们在作出决定时犹豫不决。而「原始大脑」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努力繁衍后代,这些模块似乎理应拥有更强大的力量,于是可能很不幸决定权就交给了「原始大脑」,所以我们总能作出事后懊悔的决定。

如何让「理性大脑」在决策的时候占决策权,而不是「原始大脑」?经常动用理性思考也能够锻炼理性大脑的“实力”,在更多的决策场合获得压倒性优势。

逃出你的肖申克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肖申克,也就是自己的思维监牢。比如说,为什么很多事情,我们一定要亲身经历才能明白呢?作者从心理学方面道出了以下几个缘由:

切身体验

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记忆要比看着或听说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远远更持久。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感同身受,但心理学实验同样也表明,自己是无法从强度上真正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的。

别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

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how)做,而难以说清为什么(why)要。

朋友给出的道理或故事总是跟他当初经历的情境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记下了朋友的道理和故事,同时也就将这个道理和他当时经历的情境线索给挂钩起来了,于是当类似的情境发生的时候,你的记忆系统就能够根据情境线索提取出朋友当时说给你听的那些道理(《找寻逝去的自我》);然而,这种记忆提取机制同时也有他的弱点,那就是当你经历的情境跟朋友当初经历的情境相似性不足(尽管抽象到本质上可能是一回事)的话,你就不会想起他曾经说的那些道理。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道理是听了一堆,结果自己生活中却不会用的原因。

世界是复杂的,未来是不确定的

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向你保证A选项一定优于B选项:比如,好好学习并不一定会有好的前程;不好好学习也并不一定以后就一塌糊涂。
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的小世界的需求。我们总是希望听到“你只要这样这样,以后就一定能够那样那样”这类令人安心的话。然而与我们的控制错觉相反,这个世界有太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除了自己的因素比较可控之外,外界的机遇因素几乎完全不是能够控制或预测的。
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
如果我们在听到别人的道理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心理上的倾向,那么即便别人给出一个有一定说服力的理由,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我们也会竭力为自己辩护;又由于世界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几乎总是能够找到辩护的借口——“上次报纸上说一个英国老太太每天必吸一支烟,活了一百多岁呢。”

失败即成功

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在撞南墙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于尚未有人走过的路),并到达成功的彼岸。

情绪对照

经历了失败之后,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便会觉得更理直气壮。如果没有经历失败后的糟糕记忆,我们就算理性地认识到目前的做法是更合适的,也很难从情绪上强烈地感受到这么做的「正确感」。

天性

如前面所说的「原始大脑」和「理性大脑」。

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核心竞争力呢?有如下几点:

专业领域技能

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技能越强,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这个自是不用多说的。

跨领域的技能

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Critical-Thinking,表达沟通能力,Open Mind。

学习能力

严格来说学习能力也属于跨领域的技能,但由于实在太重要,并且跨任何领域,所以独立出来。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

性格要素

严格来说这也属于跨领域技能,理由同上。一些我相信很重要的性格要素包括:专注、持之以恒、自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的能力,这是改进自身的大前提)、好奇心、自信、谦卑(自信和谦卑是不悖的,前者是相信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也能够做到,后者是不要总认为自己确信正确的就一定是正确的,Keep an open mind)等等。

锤子与钉子(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 即之所以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是因为人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难觉察到框架约束的存在,正如鱼觉察不到水的存在一样。这是作为技术人常常会犯的错误。

心中有锤,就容易为其奴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屁股决定脑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黄金大锤再说,而且往往还颇有成就感,却将自己真正原本要解决的问题抛在脑后了。始终莫要忘记提醒自己,“问题是什么?” 但毫无疑问,没有锤子是万万不行的,没有谁会傻到徒手钉钉。重点是选择合适你的工具。这又要求在学习工具的时候始终别忘记它的适用范围。

如果你想钉一个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如果你心中专注于你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就会呈现出以往你没有看到的一面。 举个例子:阿基米德洗了一辈子的澡,然而,只有那一次,当他想要解决皇冠密度问题的时候,想到可以利用排水体积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最后

除了以上的关于时间管理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这本书还讲述了作者本人在其母校南大的七年生活经历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一些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非常值得你去书中阅读。除此以外,作者还在书的后篇,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算法,包括「算法为什么这么难」、「如何去学习算法」以及「算法与数学」等知识。算法也一直是我的弱项,这后篇的内容我还是需要二次研读的。